学长学姐说专业||法学院:法学专业
法学院法学专业李锐思
写下这一篇介绍时,才恍然惊觉来到交大法学院已经四年,就快要到分别的季节了。我回望这四年脉脉时光,细数这一段旅程中获得的点点滴滴。
【学术探索,视野开拓】
交大法学专业由来已久,自20世纪初开始延聘名师讲授宪法、国际公法等课程,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代表中国指控日本战犯罪行的检察官向哲浚即为当时我校国际法学课程的教授。历经百年沧桑,恰逢法学繁荣的时代,自1995年成立法律系,2004年开始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2009年获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等一系列登梯式发展,raybetapp官网 法学院于2012年正式成立。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法学院的特点,我想应该是“精致”。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并不多,稳定在一百人左右。也正是基于此,老师、同学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为本科生授课的每位老师都能了解到每位同学的情况,每位同学都能获得较为全面的指导、交流和规划发展。并且,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保每一个本科生都有一位指导导师。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都能够得到导师真挚的帮助。比起批量化“生产”毕业生,法学专业的风格更像是“精耕细作”,着重培养全方面发展的法学人才。
东风化雨,吐故纳新。在学术探索方面,学院从不吝啬于为本科生提供一切可提供的创新平台。同学们可根据自身研究兴趣与特点,参加模拟法庭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等等竞赛,也可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近距离沉浸式体验学术研究的魅力。我在校的四年,就曾参与过模拟法庭、大创等比赛,获得校级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二等奖暨最佳书状奖、国家级大创项目等,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过科研项目,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言谈思辨能力。
北京市模拟法庭参赛照片
河奔海聚,游目骋怀。除了为同学们创造良好学习平台之外,学院也格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我们开阔视野。从进校起,我就加入了法学院辩论队,在一场又一场酣畅淋漓的争论中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自然与社会、天理与人情。此外,我还参与过百科知识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人文知识竞赛等,学院多样不单一的评价标准给了我尝试各个领域的勇气。在大二时,我有幸通过选拔成为了一名冬奥会志愿者,担任北京奥组委法务部权益保护助理。赛会期间我独立处理专利、标识侵权案件七十余件,受到《中国交通报》专题采访登报,并受“青春北京”之邀为北京市中小学生录制少先队员队课,度过了最有价值也是最难忘的的一个春节。
作为冬奥志愿者工作期间
《中国交通报》志愿者采访
【良师益友,耳濡目染】
在学业上,老师们总是积极肯定与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并对同学们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犹记得初入大一时在民法总则课程中名列前茅,结课后得到了老师赠与《人格权法》一书,鼓励我保持对民法课程的兴趣与热情。也难忘许许多多老师悉心修改的论文和密密麻麻的批注。在教学之外,老师也对我们的生活与未来发展十分关切。保研时忐忑紧张地向老师询问推荐信,老师们总是热情帮助,并跟我们细致交流意向专业的选择、职业规划的考虑。如果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么在法学院地生活早已是一片美丽的朝霞。
在同学之间,严谨求实、笃学不倦的氛围在学院蔚然成风。图书馆、资料室永远人满为患,读书、法考、撰写论文,大家都在自己的维度里积极进取。但是这并不代表同学之间的隔绝与距离,学院始终保持着友爱互助的氛围。从进校以来,我一路都受到了学长学姐无私的帮助,学业上指点迷津、生活中温柔友善。受到此影响,我也将此优良传统继续发扬了下去,对学弟学妹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力提供所需要的帮助。同辈同学之间,学院还有着“朋辈导师”制度,积极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这样友爱互助的环境中,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我也经常同其他同学分享笔记、书籍等学习资料,交流学习生活中的疑难悲欢。法学院的人文关怀氛围是极令人动容的!
望见沧海千山远,识得足下寸草生。在法学院的这四年,我的专业知识受到了严格的打磨,身心成长获得了温情的滋养。我从未后悔过来到交大法学院的日子,千帆过尽,这段珍藏的美好将成为少年一次一次整装出发、探索世界的勇气。